第一篇:“环境守夜人”
我在地铁自来水管线迁改一线“守夜”
自来水管线作为城市的输水动脉,星罗棋布,穿梭地下,地铁站点要“破土而出”,就必须在施工前将地下的自来水管线“绕一个弯”,留出施工的空间,待站点建设完毕后再将管线回迁。“环境守夜人”通常在凌晨不影响城市交通的情况下完成自来水管线迁改任务。
“环境守夜人”陈晓兵
【人物自白】:我是陈晓兵,是水务建设公司第四项目部的施工员,主要负责实施自来水管道的迁改施工工作。工作17年了,从最开始做资料到现在的施工员,早就已经习惯了通宵熬夜的工作,平常在工地,苦点儿、累点儿都没关系,只要我们安装的自来水管不扯拐,工作才是做巴适了的。我是地道成都人,在这个城市生活了42年,能为成都的建设出一份力我很高兴,也很幸福。
在17年自来水管道迁改工作中,陈晓兵遇到过各种情况,类似“管网错综复杂”“施工空间狭小”等困难比比皆是。他接触过的管道类型各异,材质涉及钢筋混凝土管、球墨铸铁管、钢管、PE管、钢塑复合管、铸铁管等,口径从DN25的到DN1600的。他认为工作中最复杂的莫过于既有管道与新管线碰管接驳,“关闭老管道两端的阀门,排空管道的水,割断老管道,连接新管道”虽是短短一句话,却是考验施工员能力的“试金石”,特别是水泥管、铸铁管与新装管道接驳碰管施工,工艺非常复杂,必须提前按尺寸定做钢制转换件,并准备专用胶圈、油麻、水泥、石膏、石棉绒等材料,灰錾、手摇葫芦等专用工具,将钢制转换件与旧管道连接的空隙处填充完成,保证新旧管连接处的接头质量。
现如今这类管道接驳的“打头”工艺已接近失传了,为了保障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每逢新旧管线接驳的施工项目,陈晓兵这样经验丰富的“老”施工员就钉在现场,披星戴月,通宵值守,及时处理施工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坚守平凡岗位,默默贡献青春,为城市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环境守夜人”李勇悭
【人物自白】:我是李勇悭,2016年大学毕业后就在水务建设公司第四项目部当施工员,负责实施地铁14条线路70多个站点100余个自来水迁改工程。8年来我坚持奋战在地铁迁改一线,从初出茅庐的稚嫩新手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施工员,很多人觉得地铁迁改工作辛苦,需要长期的熬更守夜,通宵达旦,但是我还是比较有获得感的,不仅因为这几年在工作上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工作为媒”,结识了在地铁公司工作的妻子,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在李勇悭管理的众多地铁自来水管迁改项目中,地铁13号线光华村、杜甫草堂两站及两站区间共计7个项目的迁改任务,是他打得最硬的“一场仗”。这个项目各个施工点位全长只有一公里,但DN300、DN600、DN1200自来水管遍布站点的不同路口,光碰管作业就是21处,是同时施工点位和作业人数最多的一次碰管施工。
为了优质高效完成工作,李勇悭多次勘查施工现场,不断修改施工方案,最终根据水管管径和对用户的影响情况将21处碰管点位的施工分成8小时通水、18小时通水和28小时通水,且不间断地施工。施工前,他反复推演各点位的施工工艺,反复梳理安全文明施工的风险点位,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在施工现场,他紧盯细节、通宵鏖战、冒雨坚守,尽全力保证停水碰管施工圆满完成并减少对于交通和周围用户的影响。
地铁建设不停歇,水务建设人守夜不止。这就是陈晓兵、李勇悭工作的常态,也是长期奋战在地铁自来水管钱迁改一线的“环境守夜人”的缩影,更是勤奋务实、默默无闻的水务建设人的真实写照。
第二篇:“听水师”
我在供水管网检测一线“听水”
自来水管一般都深埋在地下,管道上细微裂痕引发的渗漏,地面上根本无法看见。“听水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听音杆依靠听觉判断地下水管是否漏水,锁定漏点位置。
【人物自白】:我是邓邦声,是管线工程部的一名“听水师”,主要负责地下综合管线探测及给水管道漏水探测工作。从2007进入沃特探测公司,一干就是17年,算是和沃特探测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我去了长沙、济南、广州、海口等地开展探测工作,这一路,不只是天南地北,伴随的,还有颠倒的日夜。工作辛苦,不能顾家,好在家人都能理解和支持,而我能为城市的环境建设出一份力,自己也觉得非常自豪。
邓邦声一直认为疑难明漏检测是最考验探漏人员能力水平、最能磨炼探漏人员心性的,就像日月大道与文家路交口的那次急难探漏任务。接到任务已是凌晨,公司一声令下,他便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查看漏水检测,进行余氯检测,通过GIS查询附近自来水管道的分布,综合利用听漏仪、听音杆、相关仪等,一寸一寸排查,一点一点分析,一遍一遍比对,忙而有序地精准定位漏点。面对难题,他再也没有初出茅庐时的手忙脚乱,经过17年的磨砺,他成为优秀的“听水师”之一,早已将处理问题的方法、流程刻在心里。他从“小邓”变成了“邓师”,带出来的徒弟也早已能在供水探测业务领域独当一面。
如果你在深夜街头看到头戴大耳机,手捧听漏仪的低头作业的人,那正是“邓邦声”们在一步一步地追寻城市的水脉,全力保障城市供水管网安全。